皇冠手机端

玉树挂衣是太极拳功夫:行拳松骨,提筋竖身,尾闾扎地,打拳固架_筋骨_身体_拳法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皇冠手机端 > 新闻动态 >
玉树挂衣是太极拳功夫:行拳松骨,提筋竖身,尾闾扎地,打拳固架_筋骨_身体_拳法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5:14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初闻“玉树挂衣”四字时,我还以为不过是某种巧妙的云霞般的比喻,细细琢磨,似乎只是纸上轻扬的诗意,远不及实际中的沉稳与真实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筋骨渐渐得到锤炼,方才意识到,这其中的深意,竟如同老蚕吐丝一般——一层一层剥落掉外壳,最后才得见其真身。郑曼青先生花费半生时光参透“松松松”三字真言,而杨澄甫先生在梧桐影下留下的谜语——真正的拳法,便是将钢铁化作绕指柔。

我本抱有美好想象,期待“玉树挂衣”能是一种柔美的、近乎虚幻的境界,然而几天的练拳与筋骨的微妙变化让我逐渐意识到,这不过是一个深入身体的过程,是从外形到内涵的彻底转化。郑曼青先生在随杨澄甫习拳五十年后才终于明白其中的深意,而我,今时今日,才明了我们练拳的目的,不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架势,而是为了彻底脱离过去的局限,舍弃原本的桎梏,这才是所谓的“玉树挂衣”。因此,所有关心我的进步的朋友,我想说,拳法的修行,首先是对筋骨的深刻改造,必须让筋骨自然地伸展和松弛,而这种改变,非一日之功,需通过长期的积淀与感悟才能获得。

展开剩余67%

今晨,五遍拳练罢,我仿佛脱去了千斤重甲。大椎部位如雪化溪水般流动,前半身似合拢的折扇,后半身如灵猫般凝缩,气韵浑然。此番气象,犹如冶炼身心的良方,涤荡浑浊,恢复元气。偶尔,感到气力耗尽时,却反而像年轻时那般心生饥渴,渴望着填补身体的需求,这比任何瓶瓶罐罐的补品更能让人精神焕发。

打完第五遍拳,我已经完全放松,身体变得无比松软。此时,大椎提吊已无影无踪,而原本的紧张和拘束,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松开。我不再对前半身的收缩或后半身的缩骨感到陌生,甚至能感觉到胃部也被拉紧,吃东西时自然会有一种一口饱的满足感,这便是健康的基础。特别是对于那些“三高”人士来说,这种松弛的状态便是重新回归身体本源的开始。若消耗体能后,身体自然产生一种需求,那便是一种年轻时的感觉,一种原本被忽略的自信。

“玉树挂衣”的筋骨收缩与内劲的膨胀,究竟有没有什么技巧,在拳法过程中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动作?在我的试探下,发现其中不乏有趣之处,尤其是尾闾扎入大地,身体的稳定和架势的保持,似乎隐隐约约有了新的领悟——“固架为整,中定外松”。每次早晨舒展筋骨,忽然意识到脊椎大筋如古树根系般扎进大地,春藤似的节节向上攀援。想起杨澄甫先生的经典架子,不禁让我联想起那种内含力深沉的劲道,看似松柔的拳架,实则暗藏强大的内劲。

这股劲道,是否就代表了武术中“太极”的奥秘呢?我对武术搏击的理解不深,亦不擅长,只能在打拳过程中慢慢体会。尾闾如古榕扎根,而脊柱却如新篁拔节,体内的力量似乎被调动起来,而这一切,都与“玉树挂衣”密不可分。我似乎明白了——柔若无骨的外表下,内藏着如昆仑玉柱般的劲道。正是这种劲道在棚捋、挤按之间不断流动,这究竟是技巧的传承,还是天道的启示?或许,对于我这种悟性迟钝之人,只能像那蜗牛一般,缓慢前行,一点一滴地感悟其中的奥妙。

所以,我逐渐意识到,拳法的修行,不在于一蹴而就,而在于日积月累的体会与领悟。经验丰富且天赋出众的前辈们,若能不吝赐教,定是无上荣幸。我愿在这漫长的修行路上,虔诚地向他们学习,并不断前行。

2025年7月3日,荷月,于听松阁。

发布于:山西省